Skip to main content

獲取醫療服務困難重重 無證移民小病拖成重疾

Image
紐約市醫管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茲醫生 (Dr. Mitchell Katz)表示,無證移民在獲得醫療資源時面臨的一大障礙是不了解公立醫院系統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

紐約市醫管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茲醫生 (Dr. Mitchell Katz)表示,無證移民在獲得醫療資源時面臨的一大障礙是不了解公立醫院系統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

Image
亞總會同陳庸碩的家人會面,探討籌款事宜。資料圖片

亞總會同陳庸碩的家人會面,探討籌款事宜。資料圖片

Image
高松清在換肝手術結束後躺在醫院病床上。 資料圖片

高松清在換肝手術結束後躺在醫院病床上。 資料圖片

Image
陳庸碩被送往信義會醫院搶救,卻沒能再度醒來。 資料圖片

陳庸碩被送往信義會醫院搶救,卻沒能再度醒來。 資料圖片

在2018年1月25日凌晨1點的寒冷冬夜,正在送外賣途中的45歲的無證客陳庸碩行至布碌崙8大道夾54街附近時突然感到頭暈目眩,一種異常的疲憊感向他襲來。陳庸碩感到呼吸有些困難,他將電單車停了下來,給老闆打了個電話,「我覺得很不舒服。」陳庸碩說。老闆聽完陳庸碩的描述後回答,「你快坐下來休息一下,我馬上就到。」
大約十幾分鐘後,陳庸碩的老闆及急救人員趕到了現場,發現陳庸碩倒在電動車旁,人早已失去了意識。陳庸碩隨後被立刻送往附近的信義會醫院搶救,但卻再也沒能醒來。
陳庸碩的叔叔陳奮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陳庸碩死於腦缺氧,「他如果不那麼拼命工作可能就不會死。」陳奮新說。在陳庸碩1月25日晚感到極度不適前,他已經送了約60份外賣。
陳奮新認為他的侄子是過勞死,但他沒有意識到,陳庸碩的死亡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陳庸碩長期患有高血壓,但出於無證移民身份等原因,他自2016年來到紐約後從未就高血壓病去看過醫生或接受過正規治療。每次感到血壓升高,陳庸碩就吃些國內帶來的藥生生硬扛。

健康風險冰山一角

陳庸碩的悲劇只是紐約市無證華人移民被忽視的健康風險的冰山一角。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下文簡稱「亞總會」)主席陳善莊表示,許多無證華人在遇到重大疾病、意外等困難時,總會向華人社區組織求助。「他們信任我們,」陳善莊說,「身為無證客,他們很多人沒有醫保或白卡這樣的社會安全福利。一旦他們生病了,醫藥費就成為他們的巨大負擔。」
陳庸碩死後還有偷渡來美欠下的5萬元的債務尚未還清,「他一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近12個小時,就是希望盡快還清債務。每次他覺得不舒服,他就吃些中國帶來的藥,從沒去看過醫生。」陳奮新說。為了幫助陳庸碩一家渡過難關,亞總會發動社區的力量,為陳庸碩的家人籌集了約5萬元的善款。
陳善莊表示,亞總會每年至少會接到十幾二十起像陳庸碩那樣的求助案例。2017年3月,長年患有乙肝的35歲的無證移民高松清開始覺得身體出現異樣:他的胃口變差,腹部脹氣,眼白也開始變黃。
作為家庭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想到家裡還有一個2歲和一個5歲大的女兒嗷嗷待哺,高松清為了省錢,一直強忍不適不願就醫。但隨著病情的惡化,高松清再也無法正常工作。在妻子林仙的百般勸說下,高松清才前往紐約大學朗格尼醫院檢查。
然而,等待高松清一家的是他被診斷為肝衰竭的噩耗,高松清的生命危在旦夕。醫生建議,高松清必須接受全肝移植手術才有可能存活。亞總會在接到林仙求助的10天內,迅速籌集了逾2萬元的善款作為高松清的手術費用。與此同時,高松清也幸運地找到了匹配的肝源,順利進行了換肝手術。

多重障礙阻延就醫

目前,高松清正緩慢地走出病痛帶來的陰影。然而,像陳庸碩和高松清這樣生活在紐約市的無證客如果能夠有更多渠道獲得醫療照顧,他們就不用步入被送往急診室或生命垂危的境地。
為無證移民獲得醫療資源製造最主要障礙的就是他們的移民身份。根據紐約移民聯盟2015年發布的報告,紐約市約有50萬名無證客。其中,有超過20萬人沒有任何醫保,且未來仍有可能處於無醫保的狀態。儘管紐約州已經嘗試擴大健保的覆蓋範圍,但無證移民仍是被落在主流身後的群體,他們所能獲得的優質醫療服務極其有限。
目前,在一定條件下,紐約市無證移民可以通過四種方式獲得健保計劃:無證兒童可以通過「兒童健康附加計劃(Child Health Plus)」獲得健保;孕婦只要滿足相關要求,無論她們是否有合法身份,都可以獲得「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俗稱白卡)」;在緊急情況下,滿足相關要求的無證移民及非孕婦移民可獲得「緊急聯邦醫療補助」;「童年入境暫緩遣返計劃」(DACA)的受益者可以申請「聯邦醫療補助」。
像陳庸碩或高松清這樣的無證移民,他們只有在面臨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時才能獲得醫療保險。「沒有獲得可負擔健保的常規渠道,許多無證移民很難購買健保來支付醫藥費。正因如此,一些本可以預防的疾病最終被拖成了致命的重病。」陳善莊說。

無證移民的生命安全網

還有一些無證移民在生病時會選擇前往當地的一些保護移民的醫療系統就醫,比如如高雲尼醫院、表維醫院這樣的紐約市健康及醫院管理局(HHC,下文簡稱醫管局)下屬的公立醫院和如王嘉廉社區醫療中心這樣的符合聯邦資格的健康中心(FQCH)。
這兩種系統都為無保險的患者提供服務,且不會詢問患者的移民身份,構成了無證移民的生命安全網。它們預設一些前來就診的低收入且無法申請聯邦醫療補助的患者中包含有無證移民。考慮到經濟負擔的因素,公立醫院和符合聯邦資格的健康中心對無保險的低收入人士按收入進行分級收費(on a sliding scale),確保患者能獲得可負擔的醫療服務。
然而,即便公立醫院和符合聯邦資格的健康中心向無證移民們提供了上述可負擔的醫療資源,許多無證移民根本不知道這些資源的存在,或者出於種種顧慮而不敢去使用這些資源。
「無證移民在獲得醫療服務時面臨的一個障礙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為他們所用,」紐約市醫管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茲醫生 (Dr. Mitchell Katz)說,「我的許多患者以為他們唯一可去的地方就是急診室。」
卡茲以下東城服務許多華人的高雲尼醫院為例,「高雲尼1/3的患者只說普通話,我們為他們提供優質的翻譯服務,但人們不知道他們可以享受包括取藥、診斷測試等在內的多種福利。我看到有人到處尋找可用的醫療服務,卻又因沒有足夠的錢支付醫藥費,最終弄得傾家蕩產。我希望人們能了解他們可以去哪裡看病。」
高雲尼醫院首席醫療官高格里亞蒂(Morris Gagliardi)表示,高雲尼醫院還通過「紐約行動(ActionNYC)」為無證移民提供免費法律援助。移民們可以通過該項目獲得免費且保密的法律建議,了解移民事務並獲得填寫相關表格和文件方面的幫助。
高格里亞蒂表示,醫院還有財務顧問來幫助移民申請聯邦醫療補助或其他健保計劃、確定有哪些可以申請的醫療保險。如果患者不符合申請健保的資格,「紐約市健康及醫院管理局選擇(NYC Health + Hospitals Options)」計劃則可為這些患者提供所需的服務,根據個人的經濟能力分級收費,確保服務的可負擔性。

看不見的「攔路虎」

高格里亞蒂還指出,在現有的醫療系統下,一些無證移民的恐懼也成為他們就醫過程中的攔路虎。他說,此前聯邦政府提出的有關「公共負擔(public charge)」新提案可能令一些無證移民在尋求醫療服務時心懷擔憂。「公共負擔」一詞目前用於描述被視為主要依賴政府援助的人,「聯邦公共負擔政策的改變一旦獲得通過,將可能是一個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且對移民政策造成巨大破壞的轉變。」
高格里亞蒂說,「因移民使用某些有資格獲得的公共福利就對他們進行懲罰,基本上是逼他們在必要的醫療治療和獲得綠卡或簽證續簽之間做出選擇。」
「只有當一項政策出台且被大眾知曉,政策才能發揮作用。」紐約移民聯盟資深醫療政策經理海德勒(Max Hadler)表示,為了讓更多的移民了解到有關健康以及健保方面的政策與信息,紐約移民聯盟舉辦了大量的社區活動及工作坊來進行宣傳。
此外,紐約移民聯盟還舉辦記者會,讓移民們了解前往公立醫院就醫是安全的,他們不必擔心會在醫院遇到聯邦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的執法行動。
「我們任重而道遠,」海德勒說,無證移民仍然是一個「隱形的群體」,這給想要深入接觸到這一人群的移民組織製造了一定的困難。海德勒表示,在幫助無證移民群體時,需要提供更多翻譯及財務支持方面的服務。
長年為尋求醫療服務的華裔移民提供免費翻譯服務的華埠佛恩寺的本空法師對此也深有感觸。在過去的14年中,中英文流利的他幫助了許多不諳英語的華裔移民找到了他們所需的公立醫療系統的服務。本空法師接觸的許多華人患者就是無證移民,他表示,在特朗普當選後,他看到不確定感及恐懼感在移民社區內不斷蔓延。
「移民所創造的價值遠超他們所獲得的福利,」本空說,「看看華埠,二十多年前,它還是一個沒有人願意居住的貧窮的社區。但現在的華埠繁榮而充滿生機,這都是華人的功勞。」他呼籲民眾及特朗普政府應當對於包括無證移民在內的移民懷有慈悲之心,「不要忘了我們都是移民的後代,不要忘記我們從哪裡來。」

 [This story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Sing Tao Daily.]